常有学员问我,如果学员上课时睡觉,应该怎么处理?问题很直接,也有些雷人。
我说,如果你已经把学员弄睡了,说明你的催眠功夫练的不错。如果学员已经睡觉了,说明课程已经失败了。所以我的建议是,处理不如预防。现在的问题是,老师在上面讲课,底下的学员为什么会呼呼大睡?
其实,这种现象很普遍。在内训中,我常常问学员二个问题:
一、你上课时,有没有学员会睡觉?
二、你听其他同时讲课时,你有没有睡过?
很不幸的是,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都笑着说“睡过”。
最近又听到一位朋友吐槽。
前二天,我的这位朋友去中山大学参加某大学教授的课程,一回来他就告诉我说“课程闷死了”。听课的时候,他进进出出N次,一包烟很快就不够了,手机也早没电了。
这让我想起“讲师的讲课水平与学员的手机存电量能反比”那句话,觉得很有些道理啊。
从中大听课回来后,朋友说教授讲得实在太闷了,然后问我,这帮教授为什么不好好设计课程呢?
我说,这不是中国的国情么?之前有一名大学老师和我说,工资与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没有一毛钱的关系,谁还会认真讲课。那位老师的课讲的不错,是因为自己有这个爱好。
其实,谁都希望教授们的课不要太呆板,多一些故事,多一些讨论,多一些互动,而不是干巴巴地讲,让台下睡倒一片。不过,也有一些教授的课讲得特别好,象易中天、于丹等知名教授,课程的内容既有深度,又有高度,可惜这样的让学员真心喜欢的教授不多。
很多教授不讨学生喜欢还有另外一个原因。有些教授都不但把课讲得枯燥,拒绝互动,表情也很严肃,好象学员欠他很多的钱。
回到文章开头时提出的问题,为什么老师在上面讲课,底下的学员为什么会呼呼大睡?
学员的第一反应:课程很枯燥。
你没有办法说这个答案不对,只是这个说法还是有些笼统。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呢?
我常常在课程中和学员探讨这个问题。学员说的答案不一,我特别认同有些同学的说”因为学员在课程中没有参与感“。
什么是参与感?就是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,学员也能进行参与,而不是除听课及作笔记外,没有其他的事做。说得更直接一些,就是你要让学员对课程有所贡献,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建设中来。
那如何提升学员的参与感呢?
通常来说,让学员参与课堂不外乎以下四种途经:
一、让学员思考。
二、让学员说话。
三、让学员动手。
四、把学员代入角色。
说起来很容易吧,但是,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训练的讲师不会做,或者只会做其中的一小部分。如果你不信,我们来练习一下。
现在我让你在课堂上讲一段有关刘邦的历史,具体内容见下。现在请你思考一下,你打算如何讲?
需讲授内容:秦二世元年(前209)九月,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、吴广起义,称沛公,不久投奔项梁。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。秦王子婴投降,秦灭亡。刘邦废秦苛法,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:“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。”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。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,也引兵入关。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,项羽大怒,进驻鸿门,欲攻刘邦。刘邦因兵力不敌,听从张良的意见,亲至鸿门,卑辞言好。
这一段内容并不复杂,但讲好不容易。其中的难度是,作为培训师,当你讲一个故事时,你最好让学员参与进来。如果你讲的过程全部是以第三人称讲的,听起来和台下的学员没有一毛钱的关系,听着听着有些同学就在下面刷微信或想心事,离睡觉也就不远了。
就我的观察,常常有同学是这么干的,把上面念一遍,最多对于个别名词作一些补充解释。这样讲一、二次没什么问题,但如果长期这样干,学员听起来很乏味。
如果是我,我会怎么讲?
我大概会这样讲:秦二世元年(前209)九月,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、吴广起义,并给自己取了个绰号,各位,这个绰号叫做什么(进行提问,让学员思考)?没错,就是人称的“沛公”。为什么后面有个公字呢?因为这个时候刘邦已经47岁,年龄比大伙都大。后来又投奔项梁。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。秦王子婴没有办法,因为打不过,怎么办呢?没有办法啊,只有投降,这就意味着秦朝灭亡了。为了赢得民心,刘邦做了什么呢(问一个学员)?现场有没有姓刘的同学?好,这位刘同学,我问你,如果你是刘邦,接下来你会怎么做?请用二句话说明一下(这叫做代入角色)?哦,你会这样做的,也很有想法。事实上,刘邦是怎么做的呢?他废除了当时秦朝的苛法,并与关中父老约法(停顿,等学员补充“三章”二个字)。不错,我们平时常说的约法三章这个成语就这么来的。刘邦约了哪三章呢(再次设问,等待学员回答)?就是“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”,也就是当小偷也要受到刑法的处罚,他的这个举动受到人民的欢迎。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,也引兵入关。 听说刘邦已定关中,项羽大怒,进驻鸿门,打算向刘邦进攻。刘邦因兵力不敌,有些慌,于是他就问自己的下属,有一个人就建议刘邦,要亲自到鸿门,向项羽示好。各位,猜一猜,是谁提的建议呢?(等学员回答)没错,就是张良。张良这个人虽然学历不高,最多混了个大专学历,但真的很有实力。后为刘邦真的这么做了,也就有了著名的鸿门宴。
对比一下,如果只是照着意思叙述,和上面的这种讲法有啥区别?
其实,答案很简单,就是刚才说的几条:
一、不断设问。因为你一设问,学员就会进行思考。哪怕你不需要学员回答,只要你稍作停顿,学员就自动进行思考的模式。
二、提问并等待学员回答。对于学员可能知道的人名、地名、参数等常识,不如让学员自己说出来。一个好的讲师,要有让学员开口说话的习惯,让学员把期待的内容自己讲出来。
三、让学员动手演练。在讲授解决某问题的措施之前,不如让学员进行讨论,同时动手把答案写到纸上,甚至用不同颜色标出来。如果能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创意,让学员自行设计并展示,学员对于课程就有实实在在的参与感。
四、把学员代入角色。在刚才的讲述中,中间停顿了一分钟,问了一名学员“如果你是刘邦,接下来你会怎么做?”这种讲法是不让学员离故事太远,让他们进入角色思考。这样,无论你讲的是神话还是历史故事,现场的学员都会有参与感。
强调一下,如果讲的内容和现场的学员没有产生连接,自然听着听着就没有意思。而大凡普通的故事,到了侯老师这儿,通常都能讲得有声有色,大家觉得有意思,没有一个人睡得着,因为我让学员们不时地参与了进来。无论我讲什么,学员都是我故事中的角色。
实现参与感,就是要不断地让学员和知识点产生连接。
易中天、于丹教授在讲案例时,也都是这么做的。他们把古代的东西和现代有机结合起来,把模糊的概念和当下生活结合起来,把知识点和学员连接起来,这样就调动了听众的情感,自然效果不错。比如易中天教授讲刘邦原来做过亭长时,是这么比喻的,这个亭长呢,比现在的科级干部的级别还低,捞不到什么油水,拿到现在,估计老百姓都看不上。
我再举一个例子。
曾经,我给一家IT公司讲《MTP-中层干部管理技能提升》,其中讲到干部的心态,讲到IT人的职业规划的问题。我用了三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。
步骤一:我先问学员,“《三国演义》中谁的武功最高?”学员说“吕布”。我再问,吕布是怎么死的?有学员举手,是被曹操杀的。然后我说“吕布投靠他人多次,这相当于屡次跳槽,但因为自己没有诚信,最后弄得老板都不相信他,最终结局是空有一身武艺,不但无用武之地,而且年纪青青就断送了生命。这个例子表明,没有诚信、跳槽过多会死得很惨。”学员听后哈哈大笑。
步骤二:在上课之前,我了解到这家IT公司的CTO(技术总监)李总在这家公司做了8年了,是从技术员做起来的。他那时正好坐在最后面,然后我就说,“我估计,如果当年吕布认识了你们公司的李总,估计吕布都不会这么惨。”我的话音一落,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转到坐在后面的李总。我接着说,“李总从技术员做起,因为工作扎实、肯钻研,为公司作出杰出贡献,先后被升到技术主管、技术经理、技术总监。去年几家猎头公司想挖李总到其他公司做总监,但李总都没有动心,现在在我们公司不但升到技术总监了,老板还给李总配了股份。我估计李总的信念是:职场要努力、坚持,要有诚信,只要这么去做,一定会有回报。所以,如果当年李总在吕布身边,一定会劝他不要老是跳槽”李总带头鼓掌,学员有些触动。
步骤三:我现场提问,“有没有炒票的?”现场有二个人举手。我再问他们目前的投资绩效如何,他们都说以前挣了一些钱,但到现在为止,总体上都有一些亏损。
我再进一步说,“这二位朋友的情况在我们身边很多。我自己也有5个朋友从2005年开始专业炒股,其中有3个人专门炒短线,每个月都换股,到今年5月份为止,有1个赚了一些钱,1个打平,一个亏损;另外2个朋友只作长线,关注绩优的蓝筹股,选中了基本不换,到今年5月为止,一个赚了二倍多,另外一个也赚了一倍有余。我的看法是,经常换工作的相当于炒短线,选中一个公司好好干的相当于炒长线。事实证明,炒长线的基本上都优于炒短线的,只要肯学习,大多数在同一家公司干了8年、10年的都做上了管理岗位,不但被老板信任,工资福利都优于那些经常换工作的。大家同意吗?”那二位学员深表赞同,其他学员也很有感触,台下一片沉静。
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上面这个例子。我想在学员头脑中建立的认知是“职业要长远规划,要有诚信,不要盲目跳槽”,但我不能轻易说出来。
我设计的教学套路是“老师讲-学员悟-学员和老师一起来说”,要在引起学员共鸣的基础上建立认知。我通过讲述李总及股票的来引发大家的情感,通过由学员讲述吕布、学员讲述自己的股票表现让他们用行动来参与,然后成功建立在他们头脑中的认知。
在这个案例中,我预设了“学员笑吕布--鼓掌赞同李总--低头反省自己(有些难受)”这样一个参与过程,这种类似于过山车的安排会让学员的印象比较深。说了这么多,我只想强调一个观点: 好的课程,一定要让学员有参与感。因为没有参与感,学员常常呼呼大睡。